2007年以来,福州市坚持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有关通知精神,各地、各部门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发挥工作优势,不断创新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思路、载体和方法,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进一步改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积极营造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加强领导,部门协作,推动建立长效关爱机制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对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高度关注,在出台关于加强农民工工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工作等文件中,多次就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做出指示,提出要求,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落实。在全国、全省较早实行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对城乡低保家庭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实行了城乡教育对口帮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工程建设等一批项目,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和农村教师待遇,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每年在定期听取妇联工作汇报中,专门听取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多次就关注、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结合实际就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明确工作要求,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职能部门积极参与。为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各职能部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职责范围,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市委文明办、市妇联、市农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关工委等16个相关部门主要分管领导和责任部门领导组成的福州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福州市关于开展“共享蓝天·共建和谐”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联合行动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初步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市妇联还充分利用话语权,通过深入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地开展调查研究,抓住人大、政协两会契机,多渠道反映留守流动儿童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与管理的议案》,作了《整合社会资源关爱留守儿童》、《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共建共享福州和谐社会》的典型发言,引起了人大、政协等相关部门的关注,并就此联合相关部门对我市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进行进一步全面深入调研,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深入开展。

 

  营造社会关爱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农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等大众传媒优势,精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省、市少儿频道、福州日报、福州晚报等媒体深入山区跟踪报道留守流动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分别刊发了反映我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专版,市家教研究会就做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接受了市电视台专题访谈。市妇联、市园林局、市教育局、福州电视台、福州日报、FM876福州交通之声、福州电视台V2频道、福州i玩网等单位策划制作了“同在榕树下 共享童心乐”、“同在蓝天下 共谱童心曲”、“牵手榕城 共享阳光”、“给山里的孩子带去快乐”、“绿色海西我先行 争做文明小市民” 、“同在榕树下 共享一片天”福州市关爱农民工子女百场公益夏令营等主题活动,让留守流动儿童在活动参与中感受快乐,深受孩子们欢迎。同时,在六一等节假日期间,市各成员单位加大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留守流动儿童就学政策的宣传,宣传好经验好做法,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促使更多的单位、组织和社会热心人士积极参与,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创造条件,加强管理,完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管理制度健全学生档案。

 

  市教育局在对我市留守儿童管理工作进行认真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民工子女入学后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机制、健全档案、实施寄宿等措施为做好留守儿童少年工作提供了保障;鉴于留守流动儿童情况的动态性,教育部门还启动了动态调查管理机制,做到及时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的新情况、新问题,更新补充档案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我市许多留守儿童学校完善了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确保留守儿童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团市委在建立健全“留守少年儿童”档案的基础上,还联合有关方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督察制度等,依法保护“留守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防止意外伤害或人身侵犯,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加强阵地建设。为了丰富我市流动儿童的文化娱乐生活,有效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习环境,市妇联广泛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为留守流动儿童奉献爱心,筹集了40余万元资金在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的村(社区)建立“阳光图书室”1个、援建了“春蕾爱心书屋”24个、建立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2个,捐赠书本两万多册。同时广泛实施“春蕾计划”,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筹集85万元“春蕾款”,在闽侯县东台村、连江县潘渡乡、马尾区琅岐镇、永泰县嵩口镇留守流动儿童集中地兴建了4所“春蕾小学”。在留守儿童较多、集中的学校,政府加大了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加强生活设施和师资的配备,分派教师专门对寄宿生的学习、生活和安全进行管理,满足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如近年来,晋安区财政先后投入22879万元资金,新建校舍面积达7.4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面积达6.9万平方米,在缓解外来工子女就学压力同时,新办3所农民工子女学校,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开办私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开展“名校带民校”、校长和优秀教师岗位交流等方式对外来工子女学校进行帮扶。

 

  建立监护网络。市预防办制订了《关于实施“关爱闲散农民工子女”工程的意见》,从完善农民工子女工作的数据共享、构建预防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汇总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经费保障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方面,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权益维护、生活帮助、学业辅导、就业援助、医疗救助、心理辅导、法律援助、技能培训、教育管理等。目前,我市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村干部、家长、教师代表组成的留守儿童工作小组,至少配备男女各一名生活管理员。部分县(市)区还对校内托管的留守儿童实施全程监管。留守儿童实行到校、离校签到签离制,为留守儿童配备了专职陪护教师,晚上统一组织留守儿童在活动室读书、看报、做作业、看电视、上网或开展其他有益活动。双休日、节假日由专职陪护教师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全市各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当地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的书摊、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进行清理和规范,防止留守流动儿童受不良文化的侵蚀。社区、驻村民警还认真做好留守儿童的保护工作,将留守儿童纳入关注对象,时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发挥部门优势。全市各级组织部门结合组织工作的实际,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列入“三级联创”的考评细则,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留守流动儿童课堂、成立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定时为流动农民工子女开展上门送健康知识活动等形式,倡导和组织广大党员“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手拉手”、“结对子”,着力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解决经济上、生活上的困难。文明办把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及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工会组织结合开展“金秋助学”、送温暖等活动,为特困农民工家庭和“留守儿童”提供救助和维权服务。卫生局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纳入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中,同时结合三下乡活动,与市妇联不定期组织海峡两岸医务工作者深入贫困山区开展“海峡两岸心连心,共为学子献爱心”义诊等活动,为广大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2007年以来共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60余万份分发到各县(市)区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手中。民政局把符合条件的留守流动儿童纳入低保范围,依法做好流浪儿童的保护工作。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队伍优势,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科技文化教育,积极参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建设和各种家教知识普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留守流动儿童,优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环境。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发挥群团优势,在全市公开招募2000多名“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中国移动福州分公司为“爱心妈妈”们每月免费开通180分钟与留守儿童通话的爱心热线。目前,市直机关妇工委、统战系统等社会各界的“爱心妈妈”们通过经常给留守儿童写信、送书、见面、打电话、送礼物等方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为留守儿童尽自己的一份爱心,关爱活动逐步从情感交流拓展为生活关怀、心理咨询、学习辅导等全方位的帮护。团市委积极倡导辅导员、家长、志愿者与“留守少年儿童”结成对子,通过组建“爱心助成长”志愿辅导团、做“代理家长”,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团队等形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争取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广泛支持,为“留守少年儿童”提供实在帮助。全市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还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师生中动员和组织结对帮扶活动,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尽最大可能及时帮助解决。乡村干部还动员退休教师、老干部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来,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三、发挥优势,加强协作,共同推进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加强培训,普及科学家教。

 

  市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根据留守流动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将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纳入我市将要制定的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作为开展农村儿童工作,发展家庭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2007年以来,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先后组织市家教研究会专家,深入到我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的11个县(市)区、乡镇社区开展“家教大讲堂”巡回讲座,开展了“携手同行快乐成长”科学家教海西行暨家庭教育师资培训讲座、留守妇女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公益讲座等活动,专家们围绕留守流动儿童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心理障碍、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偏差等方面的问题,用生动的事例、通俗朴实的语言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传授留守流动儿童养育、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会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家长们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为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扩大科学家教知识在农村的覆盖面,与省妇联启动了家庭教育大讲堂暨农村远程家庭教育,与少儿频道联合制作了《感恩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等家庭教育专题片,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通过定期播放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资料,组织广大留守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收看,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汲取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推进家庭教育现代化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对五所“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的指导,注重对留守流动儿童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四自”精神的培养,请专家为孩子们做《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加强道德修养》、《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学生》等专题报告,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加强教育,引领健康成长。一是心理教育。各学校设立了“心理辅导室”,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各学校找准留守流动儿童行为习惯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大力抓好《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根据留守流动儿童生长发育实际,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使留守流动儿童对生理发育有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三是亲情感恩教育。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到社区、村镇、工厂等地参观、做义工或志愿者,在家帮忙做家务农活,让孩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他们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给远方的父母写一封信、给父母打一个电话、给父母发一封邮件等活动,通过活动拉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距离,让留守儿童对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四是生活自理自立教育。针对留守流动儿童的特殊需求,部分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相关学生社团活动等方式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生活常识、厨艺、电器知识等实用的生存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励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不断自强自立。五是法制安全教育。司法系统在留守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地方发放服务联系卡、设置法律服务指示牌、向学校赠送法律书籍、设立法制宣传专栏等形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毅力,并运用法律武器加强自我保护。全市各中小学还对留守流动儿童加强防溺水、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火安全、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的安全意识和逃生自救能力,确保留守流动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七是思想品德教育。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发挥各(县)市区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观名胜古迹、展览馆、博物馆等,了解福州市容市貌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激发留守流动儿童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美好生活和谐社会的激情。

 

  加强关注, 坚持关爱倾斜。一是市总工会把农民工及其子女作为工会帮扶工作的重要对象,每年都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开展“春风助学”活动,在榕农民工家庭年收入减去子女学费后人均生活费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都可以申请助学补助,得到300-2000元的助学款。同时在春节前夕,与有关部门配合,为返乡与子女团聚的农民工购买火车票或代办汽车包车业务,开通“爱心专列”;在除夕为不能回家与子女团圆的农民工现场开通亲情电话专线,共诉亲情,让留守流动儿童与父母共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二是计生委在深入开展新一轮“五个百万家入户宣传访视系统活动”中,特别强调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做到一个不漏进行核实。在实施安居工程中,全市11个农村县(市)区优先为留守纯女户盖新房或修缮房屋,帮助她们改善居住和学习生活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温馨的家园。三是深入开展慰问活动。春节与“六一”期间,市妇联积极向社会慈善机构争取慰问款20万元,共慰问贫困留守流动儿童500多名。计生委在开展以“关怀与服务”为主题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宣传系列活动中,把对因“雪灾”无法返乡过年的留守儿童家庭,列入春节慰问对象。工会、卫生局、共青团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慰问贫困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受到热烈欢迎。